“湿”本身也是一种病因,会和其他外邪(例如外部的病毒细菌)狼狈为奸,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伤害;“湿”也是一种痼疾,不容易治愈。这些描述与微循环障碍造成免疫功能低落、淤积毒素造成身体慢性损害的现象相符。因此,借用中医的概念,我们可以用“湿”来总括“耗能增加、血管损伤”所造成的症状:
循环障碍:血管受损造成血瘀,阻碍血流动,造成血流循环的障碍。
水肿:形容组织水肿的现象,易有手汗的现象。
虚胖:形容脂肪组织与一般细胞增加脂质摄取、储存的现象。
积毒恶化:累积的脓液成为新的毒素,并因排疏不易而使局部持续恶化。当身体出现上述症状,我们称之为湿性体质。
所谓“代谢症候群”,在医学上指的是那些“与心血管危险因子有关的代谢异常疾病”,因此我们便以“代谢症候群”做为湿性体质的代表性疾病,包括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,导致糖尿病、痛风、动脉狭窄硬化、血栓、心梗、脑梗、肥胖症等等。当然,湿性体质相关的疾病并非限于代谢症群群,例如许多研究发现,癌症与缺氧所引起的糖代谢异常有关。
湿性体质也容易造成肝脏疾病。这是因为乳酸增加、糖脂代谢异常都会导致肝脏负担增加。中医认为肝藏血而主疏泄,脾统血而主运化,经常将肝脾放在一起讨论,也许这也是和“肝热脾湿”有关。
湿性体质也会和热性体质交叉作用,造成慢性酸痛。当循环发生障碍、肝肾机能病变退化时,便无法有效的排除、分解代谢乳酸,造成组织酸中毒,进而与淤积的血液混合而形成浓液。这些浓液将随时间而逐渐渗入组织、肌肉、关节的缝隙深处,导致长期酸痛而难以治愈,造成慢性腰酸、肩周炎、板机指等深度且“湿热交加”酸痛发炎,这种疼痛有异于一般的运动过量后的肌肉酸痛。
微循环治疗湿性体质淤肿积毒的病症,源自于耗能增加的三高代偿作用,造成微血管型态异常及循环障碍,因此改善湿性体质应以微循环治疗为核心策略。具体的方法如下:
排除瘀血:运用外力移除瘀血或淤积的组织浆液,例如西医的手术、热疗或中医的按摩、推拿、整脊、刮痧、放血。其中,放血是比较有争议的治疗方式,应谨慎进行。
促进循环:运用酸痛膏药、酸痛贴布、热疗的热效应,或通过生物电磁场来促进局部微循环,逐步分解、排除脓血;多进行能刺激排汗的运动,也要注意多补充水分。
微血管正常化:补充维生素B群及精胺酸来帮助微血管释放一氧化氮,或服用可保养血管的食物,例如辅酶Q10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锌、鱼油,改善微血管型态。
总的来讲,微循环治疗的概念与中医“活血化瘀”类似,首先通过外力除瘀滞的脓血,效果较为快速明显,其次加强循环,抑制血压、血糖、血脂、胰岛素抗升高的代偿作用,最后改善微血管型态。
微血管型态是湿性体质改善最重要的目标,如果只去除去瘀血或改善血流,却没有改善微血管,那么效果只会是一时的,还会因微血管型态不良而再度复发。
—结束—
▼九渡蓉腾▼
传统美容院店务管理系统定制专家
热点文章
最近更新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