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宫腺肌病是女性常见疾病,好发于女性育龄期,其特点为异位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性或者局限性病灶时,称之为子宫腺肌病,但是在病灶可见到可大或可小血性液体的囊腔时,我们称之为囊性子宫腺肌病。囊性子宫腺肌病囊腔的表现形态各异,有小到几毫米的微小囊腔,也有大到几厘米的较大囊腔,也有蟠曲成“老鼠洞”状的无回声带(我给这个现象称之为“鼠洞征”)。
该病临床表现常常有痛经、月经过多、慢性盆腔痛、子宫体增大、性交痛等,另外一部分女性无任何临床表现,国内外学者相关报道也非常少见,故此,目前临床上对于微小囊腔(≤5mm)的误诊率极高,也可能是导致死胎、流产、胚胎移植丢失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其实,临床诊断相对简单,常用核磁共振(MRI)、B超等,特别是阴道超声诊断简便、无痛、快速、方便、可重复性强,为后续治疗效果观察提供科学依据,CA升高是进一步的表现。当然对于囊腔大于几个厘米的女性患者明确诊断相对容易,而且也很容易引起亲诊医生的注意和重视,往往误诊率不高。对于相对囊腔较大的患者,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原则是切除病灶。对于有生育愿望的女性,尽力避免对子宫的较大损伤,采用微创介入治疗,比如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,即去除了囊腔,也把对子宫的创伤降到最低点,这样为我们的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,最起码比开天窗要好多少倍。对于较小囊腔的患者,在采用保守治疗时,一定要
最近更新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