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常识五行艾饼对应疾病及穴位详解

文章来源:腺性膀胱炎   发布时间:2017-2-8 16:17:39   点击数:
 

五行系列艾饼相应病例调理方案,即按照五行相生相克顺序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每一行所对应人体五脏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)及相关的疾病再调制不同的中药配方而成(下图文中均有详细阐述)。为方便大家使用,小编将以下每一个病例所需要施灸的穴位精简到2-3个,每次可取穴2个施灸,每穴每次施灸:40-50分钟,一个艾片可使用90--分钟。每天施灸1次即可,大病或重病者可增加次数,10--15天为一个疗程。

一、肩颈腰膝调理(木艾饼系列)

1、酒精肝(艾灸穴位:肝俞、肾俞)

2、颈椎病(艾灸穴位:大椎、关元)

3、肩周炎(艾灸穴位:颈夹脊、条口)4、腰痛(艾灸穴位:命中、委中)

5、坐骨神经痛、腰椎间盘突出(艾灸穴位:八髎)

6、关节炎、风湿(艾灸穴位:血海、膝阳关、关元)

7、痛风(艾灸穴位:关元、足三里、血海)

8、眼疾(艾灸穴位:印堂、晴明。注意:艾灸调理时请先确保仪器的洪光灯是关闭状态,再施灸20分钟)

二、保健综合调理(火艾饼系列)

10大保健养生穴位

1、足三里——无敌长寿穴

足三里在小腿外侧之前上部,胫、腓两骨间。

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,是五俞穴之一,其性属土经土穴,“合治内腑”,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。“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。水谷皆入于胃,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”。

所以,胃为水谷之海,能包容五谷,荣养四旁。胃和脾相表里,均为仓禀之官。主要职责是受纳,运化水谷,输布精气,津液于全身。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,它有调理脾胃,调气血,主消化,补虚弱之功效。

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,吸收营养增加能源,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。金元时代,四大医学家之一李东垣特别注重脾胃,认为脾为后天之本,是生化的源泉,是生命的根本。

灸足三里有温中散寒,健运脾阳,补中益气,宣通气机,导气下行,强壮全身的作用。是成年人保健灸的名穴。亦为回阳九针穴之一。

(1)常灸足三里可以养生保健;能增强体力,解除疲劳,强壮神经,预防衰老,对结核病,伤风感冒、高血压,低血压,动脉硬化,冠心病,心绞痛,风心病,肺心病,脑出血及其他病症都有防治作用。三里之灸能祛病延年,所以古来把三里灸叫做长寿灸。

(2)防治肠胃病:足三里是胃的穴位,主消化系病,有“肚腹收于三里”之说。对于用腹部疾病,如胃肠虚弱,功能低下,食欲缺乏,羸瘦,腹膜炎,肠雷鸣,腹泄,便秘,消化吸收不良,肝脏疾患,胃痉挛,急慢性胃炎,口腔及消化道溃疡,急慢性肠炎,胰腺炎,腹水膨胀,肠梗阻,痢疾,胃下垂等,灸足三里穴相当有效。但胃酸过多空腹时胃灼热感者,不宜灸足三里,灸其邻近处阳陵泉有良效。

(3)灸足三里有健步作用:能加强下肢体力,防治四肢肿满,倦怠,股膝酸痛,软弱无力诸症。对胫腓骨神经痛,坐骨神经痛,小儿麻痹,脚气,末梢神经炎等灸之有效。

(4)有补益肾气的作用;对耳鸣,眩晕,腰痛,尿频,遗尿,小便不通,遗精,阳痿,早泄,哮喘等有效。

(5)其他:头痛,失眠,贫血,神经衰弱,乳痛,气臌,半身不遂等均可灸足三里。

(6)慢性病:如眼疾,视力减退,鼻病,耳病,过敏性疾病都可取用此穴。

2、关元穴——培元固本穴

关元穴在下腹部之正中线上,使病人仰卧,由脐中至骨联合上缘折作5寸,在脐下3寸处取穴。

关元为一身元气之所在,属任脉,为手术阳小肠之募穴,在脐下胞宫之上,为生化之源,当人体上下四旁之中,名为“大中极”,为男子藏精、女子蓄血之处。又为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、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会。别名丹田,是生命之田的意思,脑为上丹田,关元为下丹田。又是冲脉、督脉、任脉所起之所,此三脉者同发于胞中,称为一源三歧。《难经六十六难》集注云:“丹田者,人之根元也,精神之所藏,五气之根元,太子之府也。男子藏精,女子主月水,以生养子息,合和阴阳之门户也。”故有关元为下纪之说。它有培肾固本,调气回阳,主生殖,主原气之功效,长期施灸元气充足,虚损可复。所以能主治诸虚百损,壮一身之气。

(1)泌尿生殖器疾患可治肾炎、睾丸炎、尿道感染、膀胱炎、膀胱麻痹、急性尿潴留、前列腺炎、慢性子宫病、夜尿、遗精、早泄、阳痿不举、缩阳症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盆腔炎、赤白带、功能性子宫出血、不孕症、子宫下垂。

(2)治慢性腹泻,腹胀,元气不足,虚喘,休克,虚脱,肠绞痛,痢疾。

(3)治全身衰弱,少气乏力,精神不振,下腹虚寒。常灸关元能防病保健,强壮体质。

3、中脘穴——健胃奇穴

中脘穴在上腹部之中央,腹白线上。使人仰面平卧,自胸歧骨(胸骨体、剑突联合处)至脐中心1/2处取穴。

中脘穴,又名太仓,位于中焦中点,适在胃上,“胃为水谷之海,主腐熟水谷”。为手太阳经、手少阳经、足阳明经三脉之所生。任脉经之所发,手太阴经之所始,足厥阴经之所终。又为胃经之募,六腑之会,凡腑病皆治之,又为回阳九针之一,主暴亡诸阳欲脱之疾。由此可见,中脘一穴与小肠,三焦,胃,肺,肝,任脉等六经均有关系,故有中脘为上纪之说。它有调胃和中,补虚益气,纳谷化湿,降逆止呕之功效。

(1)治急慢性胃炎,腹部胀满,呕吐,呃逆,胃痛,胃下垂,胃溃疡,胃扩张,消化不良,腹泻,便秘,肠梗阻,胃酸缺乏或过多,食欲缺乏,痢疾,肝炎。

(2)治高血压,神经衰弱,胃肠神经官能症,精神病。

(3)对子宫左屈,后屈有调整作用。

(4)治心下痞满,中气不足,气短。

4、内关穴——心脏的保护伞

内关穴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,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,大陵穴(腕横纹)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

内关穴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,通于任脉,会于阴维,是八脉交会穴之一。内关为常用特定穴,亦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,其穴络属于厥阴心包经,对心、胸、胃、神经性疾病均有效。能宁心安神、宣痹解郁、宽胸理气、宣肺平喘、缓急止痛、降逆止呕、调补阴阳气血、疏通经脉等。

(1)对异常窦性心律的双向调整作用。过速的心率可使之减慢,过缓的心率可使之加快。

(2)增加急性心肌缺血时冠状动脉血流量。

(3)增强心肌收缩力,改善心脏功能。

5、大椎穴——补一身之阳气

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,恰好与肩相平。

大椎在项下背上正中,属督脉经,手足六条阳经皆会于此。督脉上通于脑,有总督诸阳的作用,称为阳脉之海,有解表通阳,清脑宁神之功效。

(1)呼吸系统疾患:治上呼吸道感染、肺结核、肺气肿,咳嗽、哮喘,支气管炎。

(2)神经系统疾患:癫痫、精神分裂症。

(3)血液系统疾患:可增加白细胞。

(4)主治发热:为全身退热穴。

(5)对疟疾有特效:但要在发作前2小时内治疗。

(6)其他:亦治衄血,呕吐,黄疸,小儿诸疳,中暑,荨麻疹,角弓反张、项北及脊中拘急、疼痛等,还有强壮全身及解尿毒的作用。

6、三阴交——妇科病救星

三阴交穴在内踝直上约3寸处,胫骨后缘。

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,所以有主治肝,脾,肾三个脏的作用,亦为回阳九针穴之一。穴属脾经,脾经直抵腹内属脾络胃。重点在脾,有健脾和胃化湿,疏肝益肾,调经血,主生殖之功效。

(1)消化系统疾患:腹部胀满,消化不良,食欲缺乏,腹痛,腹泄,下痢,脾胃虚弱,肠鸣,食物不化,便血,便秘。

(2)泌尿、生殖系疾患:夜尿,小便不利,膀胱炎,急慢性肾炎,阳痿,遗精,睾丸炎,月经不调,痛经,带下,经闭,功能性子宫出血,不孕症,难产,子宫收缩无力,死胎不下,胎盘滞留。

(3)神经精神系统疾患:神经衰弱,心悸,失眠。

(4)心血管疾病:高血压,冠心病。

(5)其他疾患:下肢内侧神经痛及麻痹,小儿麻痹后遗症、足外翻,神经性皮炎,湿疹,荨麻疹,风湿性紫斑。

7、涌泉穴——强身健心穴

涌泉穴,位于人体的足底部,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,约当第2、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/3与后2/3交点上。

是属于心肾两经的相接点。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止于俞府穴,主肾及其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以及与肾有关的肝、脾、胃、心、肺等脏腑及骨、髓、脑的病症。

涌泉穴是强身健体之保健要穴、是延年益寿之长寿大穴,历代医家名人对该穴莫不倍加推崇,皆因该穴居于全身俞穴的最下部,为肾经的首穴。中医学认为:肝肾同源、肾与膀胱相表里、肾主骨生髓、为肺之子胃之关、肾主两下肢、外开窍于耳、肾藏志,所以肾经和肾的功能联系非常广泛,作用非常强大。

(1)强身健体。

(2)治疗失眠。

(3)益肾固精。

(4)抵御疾病

8、太溪穴——引火归元穴

9、命门穴——补肾壮阳穴

10、神阙穴——益气补肾穴

即肚脐,又名脐中,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。

11、膻中穴——舒心理气穴

12、气海穴——益气助阳穴

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,脐下一寸半的位置。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。

精是生命的根,也是实现生殖活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。作为生命的源泉,精为我们维持身体、延续生命。气海穴和关元穴就是精聚集的穴位。

如字面意,气海就是气的海洋。是先天性元气聚集的部位,也是生命的根源。关元穴是形成男性的精的根本,有句古话说七八十的老人也能回春,指的就是关元穴的奇效。在气海穴和关元穴上施灸,会使人充满活力,不知疲劳,而且生殖能力和性能力也会明显得到改善。

13、肾俞穴——固本重生穴

肾俞穴在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,旁开1.5寸。

“肾者作强之官,伎巧出焉”。肾藏精与志,通于脑。肾主水,其华在发,开窍于耳。肾为先天之本,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,为人身精气出入之源泉,又主宰一身之元气。肾与膀胱、生殖系,神经系,消化系,呼吸系均有关系。如果肾气足,则人体精力充沛,强劲有力,生殖力强,脑功能也精巧灵敏,消化旺盛。肾俞穴在腰间,是十二脏腑背俞穴之一,属足太阳膀胱经。调理肾气,强健脑脊,聪耳明目,健身体,壮元阳之功效。

(1)泌尿生殖系疾患可治急、慢性肾炎、肾绞痛、肾下垂、遗精、遗尿,阳痿,月经不调,盆腔炎,不孕症,膀胱炎,膀胱麻痹,糖尿病,淋病。

(2)治腰痛,腰肌劳损,腰神经痛,下肢麻痹。

(3)治贫血,身体虚弱,面色挑白,畏寒,四肢不温,慢性腹泻,耳鸣,耳聋,脱发,毛发干枯,多梦,失眠。

(4)肾虚引起的支气管哮喘。

14、膏盲穴——无所不治穴

膏肓穴位于背部,第四胸椎突下,左右旁开三寸位置,肩胛骨内侧。

膏肓穴是同时治理心脏和肺的非常重要的穴位。从前就有句话说:“一旦膏肓穴上生病,就无法治癒了”,由此可见膏肓穴的重要性。古代医书《医学入门》中写道:“在膏肓穴上施灸能治百病,再加上在气海穴和三理穴上施灸,治疗和保养即可同时解决”。

在膏肓穴上施灸,瘦小的人会健壮起来,数十年的老毛病也会在几个月内有所好转。

三、脾胃调理(土系列艾饼)

1、气虚型便秘(艾灸穴位:天枢、中脘)

2、鼻炎(艾灸穴位:迎香、足三里)

3、眩晕(艾灸穴位:脾俞、足三里)

4、情绪低落(艾灸穴位:脾俞、胃俞、足三里)

5、肥胖(艾灸穴位:中脘、足三里、关元)

6、口气重(艾灸穴位:中脘、足三里)

7、腹泻(艾灸穴位:中脘、天枢、足三里)

8、胃痛、胃炎(艾灸穴位:中脘、神阙、足三里)

四、呼吸系统(金系列艾饼)

1、感冒(艾灸穴位:大椎)

2、咳嗽(艾灸穴位:肺俞、中府)

3、慢性咽炎(艾灸穴位:肺俞)

4、哮喘(艾灸穴位:天突、中府)

5、支气管炎(艾灸穴位:肺俞、中府)

6、皮肤过敏(艾灸穴位:关元、肺俞)

五、生殖调理(水系列艾饼)

1、失眠(艾灸穴位:涌泉、足三里、肾俞)

2、乳房胀痛(艾灸穴位:膻中、关元、肝俞)

3、痛经、宫寒、月经不调(艾灸穴位:关元、三阴交、八髎)

4、带下(艾灸穴位:关元、三阴交、八髎)

5、盆腔炎(艾灸穴位:关元、三阴交、八髎)

6、心悸(艾灸穴位:心俞、膻中)

7、高血压(艾灸穴位:涌泉、肝俞)

8、前列腺炎(艾灸穴位:关元、中极、八髎、足三里)

9、糖尿病(艾灸穴位:中脘、足三里、关元)

10、性功能障碍(艾灸穴位:关元、中极、八髎)

11、手脚冰凉(艾灸穴位:太溪、三阴交、关元)

12、月经不调(艾灸穴位:气海、血海、关元、三阴交)

艾益生艾灸神器系列驱寒祛湿扶正气,去痛驱寒好帮手,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!

爱自己从艾灸开始

艾你艾我艾健康!

艾益生科技艾灸面向全国诚招微商和加盟商

联系

招商(总经理刘先生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治疗白癜风专家
白癜风能治好不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nwnbm.com/ystl/50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