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思维十可快速
解暑祛湿、清暑益气——中医调治
中医调治讲究“因时制宜”、“因地制宜”、“因人制宜”,治疗时令病有着丰富的经验。
解暑祛湿,新加香薷饮
中医认为,香薷性味辛、微温,入肺、胃经,有发汗解表,祛暑化湿,利水消肿之功,适用于夏季外感于寒,内伤暑湿所致的暑湿表症,水肿,小便不利等。
《本草纲目》言“世医治暑病,以香薷为首药,然暑乘凉饮冷,致阳气为阴邪所遏,遂病头痛,发热恶寒,烦躁口渴,或吐或泻,或霍乱者,宜用此药,以发越阳气,散水和脾……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,如冬月之用麻黄。气虚者尤不可多服”。
香薷外能发散风寒而解表,内能祛暑化湿而和中,性温而为燥烈,发汗而不峻猛,故暑天感邪而致恶寒发热,头重头痛,无汗,胸闷腹痛,吐泻者尤多适用。
新加香薷饮香薷6克,银花9克,鲜扁豆花9克,厚朴6克,连翘6克。将诸药择净,放入药罐中,加清水适量,浸泡10分钟后,水煎取汁,分次饮服,每日1剂。可祛暑解表,清热化湿,适用于恶寒发热,无汗,心烦而赤,口渴,苔白,脉洪大者。
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,或泡茶饮用,既可预防中暑,又可增进食欲。
清暑益气汤
古代流传下来治疗暑湿当令,脾虚气弱的处方以清暑益气汤最为著名。方名为清暑益气汤的处方有二。
李东垣《脾胃论》清暑益气汤——清暑除湿,健脾益气。
此方适用于暑热挟湿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者。
方用青陈皮、苍白术、泽泻分消湿热,祛湿健脾;黄芪、人参、麦冬益气生津;黄柏苦寒泻火,清热解暑;升麻一味,升发阳气,以固根本。
王孟英《温热经纬》清暑益气汤——清暑益气、养阴生津
此方用于治疗夏季感受暑热,气津不足,它将常用清暑之品如黄连、知母、竹叶、西瓜翠衣、荷梗等与益气养阴药物如西洋参、石斛、麦冬、粳米等两相配合,共成清暑益气、养阴生津之效。
人与自然相应,只有“调于四时,合乎阴阳”,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。“暑必伤气”、“暑必挟湿”的规律指导人们在盛暑时节,饮食、行为都应当顺时而为,必要时可以加以饮食防御,方药调制。
7饮食调养安度盛暑
多食鸭肉
中医认为,鸭肉味甘、咸,性微寒,具有滋阴养胃、清肺补血、利水消肿的功效。《日用本草》中记载:鸭肉可“滋五脏之阴,清虚劳之热,补血解水,养胃生津”。鸭肉鲜嫩肥美,营养丰富,能制成多种风味各异的佳肴,夏季食用可清暑滋阴、健脾化湿、补益虚损,实为夏季清补之佳品。
白扁豆粥
临床上将白扁豆作为甘淡温和的健脾化湿药,《本草纲目》言其:“入太阳气分,通利三焦,能化清降浊,故专治中宫病,清暑除湿而解毒也”,对于夏季感受暑湿引起的呕吐、腹泻、胸闷等症,暑湿泄泻、脾虚乏力的人群,可用鲜白扁豆克,大米克加水适量,酌加白糖煮粥吃,可达到健脾和中,化湿消暑之效。
香薷花椒茶
香薷、花椒各5克。将二者择净,放入茶罐中,加沸水适量,浸泡10分钟后饮服,每日1剂。可化湿开胃,适用于暑湿困脾,脘腹胀满,纳食不香,肢软乏力等。
三豆汤
夏天由于气候炎热,人们出汗多。容易中暑、虚脱。三豆实为解暑、清热、祛湿、防病之佳品,老少皆宜。
三豆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暑、健脾利湿,可以预防痱子,缓解各种疥疮、痘痘、湿疹及困乏感。黑豆有补肾益精、清热之功效;绿豆有清热解毒、消暑的作用;赤小豆有清热利尿、消肿疗效。服用三豆汤是夏令消暑清热的最好选择。
制作:将绿豆、黑豆、赤小豆等量混合在一起,一份"三豆"加三份水,小火煮烂,每日食用1~2次,每次1碗。
8祛湿穴位
湿热体质的人,需要化痰祛湿。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穴位中,最常用的是曲池、肺俞、八髎、中脘、足三里、阴陵泉。中医治疗湿热体质,这几个穴位健脾除湿,一起来看看。
1、肺俞穴
湿热体质偏于湿热内蕴,表现为痤疮、口臭的可以选用肺俞穴。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。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,对清肺经的湿热疗效显著。
操作时,用食、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,约揉15-30次,用两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缘向下分推,约分推30-50次。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。
2、八髎穴
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,可每天按摩2次,每次15分钟,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。
3、中脘、足三里、阴陵泉
可以和胃健脾,促进脾胃运化水湿,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,也可以健脾除湿。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按摩。
4、丰隆、三阴交、内庭、足三里
如果拔火罐,可以选择丰隆、中脘、内庭、三阴交、足三里、阴陵泉,这样的顺序。
5、去湿要穴“曲泉”
屈膝时,当膝内侧横纹端上方凹陷中。取屈膝位向膕窝方向直刺1~1.5寸,如觉针下有搏动感时,应停止刺入,以免损伤动脉。艾炷灸3~5壮,艾条温灸5~10分钟。
6、曲池穴
曲池穴,位于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,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。
用拇指或者中指指端来按揉即可,每次1~3分钟,每日按摩1~2次。经常按按就可以起到疏风解表、清热利湿的作用。按摩的时候,一定要产生酸胀感,因为这个穴位比较敏感,很容易产生酸胀感,曲池穴为什么可以消除湿热呢?
因为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,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,肺主皮毛。此穴位于肘部,乃经气运行之大关,能通上达下,通里达表,即可清在外之风热,又能泻在内之火邪,是表里双清之要穴,具有疏散风热,解表散邪之功,善解全身风热表邪,主治外感热病、风热上扰的头痛、咽喉肿痛,风热犯肺的咳嗽、气喘。
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,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。
本文来源:由中医思维+原创,转载请联系授权。
参考文章:新中医时代年04月《湿热证——从湿衣服的故事说起》
中国中医药报《解暑祛湿话香薷》胡献国
特别提醒:欢迎添加专属客服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
热点文章
最近更新
推荐文章